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永乐大帝 > 第五章 黄匣子里的秘密

第五章 黄匣子里的秘密(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幸好皇上并没有因此雷霆大发,只是哼了一声,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

“大明朝顺应天命,其国祚自当长久,延续十代不成问题吧?”

这个问题倒是很好回答。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大明顺应天命,理当国祚永昌、千秋万代!”

事实上,这种诛心之问也只能这样回答。这时候谁会跳出来说大明国运多厄,十代之内必将亡国?如果真的活腻味了,等早朝结束后悄悄找根柱子撞死得了,又何必连累九族受诛呢?!

“这样一算,太祖皇帝的第十代孙就会多达四十五万两千七百零九人。即便这些宗室全部只拿奉国中尉的岁禄,而且还不算公主、附马、郡主、县主的岁禄,国家每年仍然需要为此支付9054万1800石。洪武年间田赋收入曾达到3227万8900石。有谁认为十代之后,国家能够支付得起一亿石的宗室岁禄?或者说,你们谁有解决的办法?”

夏元吉象抱着襁褓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将匣子抱回到家。/Www。Qb⑤。C0m

皇上出乎意料的信任和重视,令夏元吉感激涕零。除此之外,夏元吉也对匣子里的东西颇为好奇。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作为郁新深为信赖的左膀右臂,夏元吉知道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其实是皇上本人的主意。

那天朝会,朱棣宣布由大臣们公开讨论是否应当“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时,形势完全是一边倒。当时只有几个食古不化的家伙翻来覆去地强调祖宗之法不可改,而赞同的声音却完全听不到。并不是大臣们全都不赞同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真正的原因在于:明朝的文官都是孔孟弟子,敬天法祖曰仁曰义乃是最根本的规矩。世袭罔替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制度,而当今皇上靖难时也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所以赞同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的大臣虽然不少,但谁也不敢站出来。

这时,皇上一连向反对者提出了三个问题。

皇家宗室的子孙不繁昌吗?

大明国祚不绵长吗?

如果不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将来国家有能力供应宗室的岁禄吗?

这三个问题提出来之后,持反对意见的人立即乌眉梢眼地闭上嘴了——即便是脑袋被驴踢过的人,也知道这种时候绝对不能出言反对。因为,他们既不能说皇室福薄或是大明必然短命,又不能硬着头皮说支付多达一亿石的宗室岁禄能够办到。

于是,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的建议便顺利通过了。

“太祖皇帝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皇子26人当中,有后代的为23人。民间自古有多子多福的说法,皇家宗室应当不是福薄之人。那么,平均每人生三个儿子不算多吧?”

从道理上讲,宗室有着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因此宗室人口的增长率理应远远高于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平均每位宗室只三个儿子真的不算多。从情理上讲,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跳出来说皇室福薄?

这时,一个官员站出来猛拍马屁。

“龙子龙孙自当福缘深厚,其子嗣不说百子千孙,起码几十个却是不成问题的。”

令那名官员意外的是,听到这个马屁后皇上不仅不喜,反而脸色铁青。思维快捷的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皇上如今已经四十出头,却只有四个儿子,养大的更是只有三个。若说皇上将来会有几十个儿子,那多半得戴上绿帽子才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