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宋武夫 > 第一百六十六节 围泽

第一百六十六节 围泽(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张彦橘一咬牙:“好,谦公,你要什么帮助。”

“需要些粮食,用来编户齐民,需要锄头,用来开渠导流。”

“好,你要多少粮食,多少铁器,写个条陈报上来。”

赵不试深鞠一躬:“运使能够玉成此事,则功在百姓,利在千秋,当勒石于河岸也。”

张彦橘苦笑:“谦公,此事绝非长久之计,你一番辛苦,黄河一乱,又要付之东流,要在河北种粮,根本之计,还是要治黄河。”

《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载:“王荆公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后止。”

赵不试道:“河北不比京西,河北之地靠海,泽中之水可以排入海中,而且河北的大泽中都是黄河水,沉淀的黄土肥沃,利耕作,若运使准许这么做,下官可以担保,可开良田万顷。”

张彦橘也知道这办法可行,早在唐代,这种农业开发技术就已经有成例。

而在五代时期,吴越王钱缪就主持百姓,在两折修建了大量的海塘、漕河、沟渠等水利设施,在扩展海塘内侧盐田的同时,对以内的河川系统进行疏浚、整修、加固,在海塘的重要部位设置水门以便放水。

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区修建护岸、设置堤防,和海塘一样设置水门,利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区提供的淡水,冲洗海潮倒灌带来的盐分和死水,使之纵横贯通、循环交流,最终构筑成经海塘向大海排水的水利工程,逐渐使盐碱化的土地变为可以耕种的良田。

“治黄?还需从长计议。”

这一技术,早在东汉时期,便在越州修建鉴湖使用过,经过几个世纪的逐渐改良,已经逐渐被各地百姓熟练掌握了。因此在开发极早的河北,这样做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赵不试首先在沼泽地的高地选择定居地,然后选定附近的自然河道用作交通和排水供水的干渠,在干渠只见则挖掘互相连通、供排灌之用的支渠,然后将一块一块的沼泽用堤坝围起来,逐渐排干其中的水,将其排入入沟渠中,使之成为可供耕作的田亩。

张彦橘沉吟了一下:“此非运司所能决也,当报知安抚。”

赵不试道:“论理当安抚决定,可是,安抚在汴梁,这公文一来一往,就是一个月,而围泽造田,当立即动手,才能赶得上明年春耕。”

张彦橘还在犹豫,赵不试道:“事不成,亦无害,只当安顿流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