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水浒逐鹿传 > 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祸得福(为掌门“一厢情愿丶”加更1/5)

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祸得福(为掌门“一厢情愿丶”加更1/5)(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而陈东就是李衍看上的谏才。

李衍看着陈东问:“他二人为何不能轻易饶恕?”

但赵桓不敢坚决抵抗,仍然派人与金人谈判,妥协退让。

宗望见李纲复职,宋军大振,也有些担心,再加上宗翰的部队被阻在太原不能对东京汴梁进行合围,遂不坚持输金的数额,其它各项依前约。

最后,金军在宋朝军民的打击下,不等凑足所索要的金币数量,便退师北去。

陈东纠结太学生上书请愿,确实有裹挟圣意之嫌,这也是后来陈东上书请求“留下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等投降派”、又请求“赵构亲征,以迎回二帝”、再请求“赵构回到东京抵抗,不要去金陵”而被想要南逃的赵构将他和上书建议“改革政治,抵抗金人”、又斥责黄潜善等投降派的欧阳澈一块杀了的原因之一。

不过话又说回来,也正是因为有陈东等太学生上书请愿,才让靖康之耻晚了一年才发生。

每届三千,学时八年(由于学生入学时基础不尽相同,所以对学生学习年限掌握比较灵活,很多不到八年就毕业了。),一届一届又一届,慢慢的,太学生积累的越来越多。

不过因为官位有限,所以太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其本上,连一成的就业率都达不到,大多数太学生毕业了之后,是没有机会补官的,尤其是寒门学子。

最终,这些太学生或是成为私塾教师,或是成为小吏,或是成为幕僚,或是反复攻读,亦或是干脆就沦为无业游民。

这也是李衍要两千太学生赵佶君臣很轻易就凑出来了的原因,无他,太多了,机会又太少了,而且李衍还三包(包分配,包就业,包安排家眷。)。

见陈东他们把事情搞得这么大,赵桓害怕不已,连忙派个官员传旨,说:“李纲用兵失利,不得已罢之,俟金人稍退,令复职。”

从结果来看,陈东他们是对的,北宋并不是没有抵抗之力。

公平说一句,上书请愿,是历朝历代的当政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为这是极不稳定的因素,一旦发生这种事情,事态很可能会向谁都无法掌控的方向发展。

不过,之所以出现陈东等太学生上书请愿,主要还是怨赵桓、赵构软弱贪生怕死,否则陈东等太学生绝不会用这种激进的方式进谏。

陈东是李衍主动要的,为的就是让自己警醒,因为李衍很清楚,自己不是神,也有犯错的时候,得有不怕死、敢说真话的人在关键时刻提醒自己。

另外,宋朝之所以走向没落,很大程度是因为,谏院(御史台)成了摆设,让赵佶、蔡京等人没有了约束,李衍不可能永远掌权,后世子孙也不可能是李衍这样的穿越者,所以,李衍要重建谏院,设立监察机构,约束以后的掌权者。

这样的答复,群情激奋的太学生们哪里肯答应,很多人愤怒地冲进朝堂,拼命敲打那里的“登闻鼓”(有急事上奏时候敲的鼓),把鼓面都打破了。

抗议的呼声震天撼地。

赵桓见事态严重,于是赶快恢复李纲、种师道的职务。

李纲复职后,重新整顿队伍,下令凡是能够英勇杀敌的一律受重赏。

宋军阵容整齐,士气高涨,具有一战之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