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官人 > 第一四零章封赏

第一四零章封赏(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撰。虽然只是个从六品的宫儿,却让魏知县泪流满面……

事实上,早就有在吏科的同年,提前告诉魏知县这个任命了。当得知这个消息,巨大的幸福感,充满

于事无补。而魏知县无疑具有这份担当,起初所有人认为他自找麻烦,徒惹物议,他却毫不动摇,坚持按

既定方略,分散安置百姓,坚持以工代赈,虽然当时显得自找苦吃,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却让富阳县避免

了混乱和动荡,保住了淳朴的人心,方体现出其用心良苦、老成谋国……’

郑方伯也在奏章中说,富阳救灾可谓朝廷救灾之典范,浙省已经着魏知县总结归纳,准备在全省推广

,希望朝廷研究之后,定为成法,可将灾难的危害减少到最小……

会保持勤劳守法的本性。

如果长期不劳而获,专门坐等救济,则再勤劳的百姓也容易变成‘幸民’,而且一旦救济不利,或者

地方宫府厚此薄彼,更会心生怨恨,继而充满了攻击性……农民一无所有后是最危险的。

到时候,本地人和外来灾民积怨深重,将严重危害地方治安,甚至酿成骚乱。

为丁安全起见,魏知县才会将灾民分散安置,使他们不易聚集生事。又力主由宫府赁民房给灾民居住

两位大吏如此嘉许,又有皇帝的亲笔御批,吏部的动作自然十分迅速,七月底,嘉奖富阳赈灾有功人

等的旨意,便到了县里。

那一日,富阳县衙正门大开,大堂前设香案烛台,魂知县率众官吏叩拜了圣旨后,便有传旨太监拖长

腔宣读了圣旨。

第一个领旨的是富阳知县魏源,一番大加褒奖褒奖后,皇帝赐其匾额、金币等物,并命其为翰林院修

,这是可以让两者相处更融洽,避免灾民群居在简陋的窝棚里,产生自己是弃民的负面情绪。

只是这些话,起初无法对外县的同僚明言,说了人家也不信,反而徒惹是非。

正如周臬台在写给朝廷的奏章中所言:

‘官员为朝廷赈灾安民,其身在外,应当随机应变,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有担当的勇气和胸襟。如

只考虑到自保,处处行事以不惹物议,不影响自己当宫为前提,哪怕再忙活再辛苦,也不过是表面功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