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小郎君 > 255 一个故事

255 一个故事(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也不是秀才没有用,最起码见官不跪这个特权就让虞进非常满意,但是不用青儿提醒虞进也知道,一个小小的秀才在官场上,根本就不够看。

所有人都认为虞机不去考科举可惜,只有虞进自己知道自己事。

不去,还有一点虚名,要是去了,那就原形毕露。

虞进知道青儿话中所指,闻言呵呵一笑,摇摇头说:“和你们说一个故事吧。”

喜欢听少爷讲故事了。”邓勇笑嘻嘻地说。

“这举人真是多啊。”走累后,虞进携着青儿,在邓勇和张奔的保护下在一间茶楼休息,看到那些举人打扮的书生,不由心生感叹。

邓勇笑着附和道:“那是,三年才考一次,这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不管怎么说。这些读书人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是有功名了,无论考得怎么样,他们算是熬出头了。”张奔也笑着的说。

青儿有些突然饶有兴趣地瞄了虞进一眼。开口说道:“少爷,要是你去参加科举,说不定此刻,你也是其中一员的,保不准,你也可以金榜题名。”

一直以来。青儿都觉得到虞进的才学,不去考取科举是浪费。

不错啊,每次都是这家伙第一个附和。

好在他的办事能力不差,要是只有嘴皮子功夫,虞进也不会重用他。

看到青儿和张奔都是一脸倾听状,虞进这才缓缓说道:“有个富有子弟,到处去游历,有一天他来到海边,天空很蓝,天气很好,在海边有个老渔翁正躺在他的船上,一边睡觉一边懒洋洋吹着海风、晒着太阳。”

无翰不阁,说的是,能进内阁的人,都是从翰林院里出来的,没有这个经历,就没有进内阁的资格,大明朝很看重出身,像那些靠填空缺、门荫得来官,显得名不正言不顺,被人看不起。

要想在官场上走得更远,还要是科举出身,靠自己真才实学考到功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朝的唐伯虎和徐文长,他们的本名分别是唐寅和徐渭,论才学,二人都是饱学多才、才华横溢的人物,可是他们并不适宜做八股,在考场上屡屡折戟沉沙。

当然,算算时间,唐伯虎早己化作尘埃,而徐文长同志还在为科举头悬梁、锥刺股。

虞进的功名止步于小秀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