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下豪商 > 第1216章 被逼无奈宋道宗

第1216章 被逼无奈宋道宗(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而且由于新军和武学学宫同武好古始终存在传承关系,所以朝廷对军校和新军也存有戒心。早就腐朽得不能战斗的开封禁军始终没有被解散的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宋朝的府兵制改革终于失败了。不花钱又没有土地的府兵,终究是维持不下去的。

到了政和三年,除了陕西新军、灵州新军和朔方新军(他们是有土地的)的兵源尚有一点保证,其余各部新军,都出现了士卒大量逃亡的现象。

就算是陕西新军和朔方新军,也出现了无田的辅兵大量逃亡,有田的正兵也因为服役时间过长而难以维持,大量面临破产。

而发给军饷的开封新军,同样因为开封府物价腾贵和辅兵无饷、无田等原因出现了动摇。军心不稳,士卒逃亡甚多。

而且步兵学堂(后来改成武学学宫)每年也有几百个毕业生出来,不安排怎么能行?你把新军解散了,这些年轻武人去哪儿?都去去天津投武好古?

另外,陕西新军、河东新军、朔方新军、灵州新军,还有韩家的昭义军,还有海路市舶制置司都向朝廷提出要用武学生带兵。而且还不断举荐少年武人到开封府的军校求学。

在朝廷大臣们看来,这是陕西军、河东军、朔方军、灵州军、昭义军、海路市舶制置司忠于朝廷的体现。你要是停办军校,人家都去天津骑士学院招人了,朝廷还怎么控制他们?

所以形势倒逼着朝廷办军校,办新军。不仅要办,还要办好,而且也有条件办好。

首先是有钱蔡京的钱引改革目前看来是成功的,所以朝廷并不缺钱。

在这种情况下,在政和三年初,两府集议,提出了废府兵(保留陕西、灵州、朔方的授田府兵),改募兵的建议。

虽然反复折腾的兵制改革对提升宋军的战斗力非常不利,但是新军的军官团却是实实在在建立起来了。

几千名武学学宫、各家大学,以及早先的房奴兵出身的军官(包括官员和杂品武臣),构成了大宋新军的骨干。

其次,人才也不是很缺。因为朝廷系统中还是有许多早年从兵学司、骑士学院毕业的人才。

同时,朝廷这边还有六所“大学”,每年也能培养出大量的新学人才。这些人才,也为武学学宫的师资力量提供了保障。

另外,六所“大学”的毕业生中的一部分,还直接加入了新军、枢密院、军器监、海路市舶制置司等和军事相关的衙署。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军的管理水平。

当然了,不利于新军发展的因素也是存在的。

一是科举文臣始终占据主流,武人无论新旧,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之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