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血战旗 > 第三十四章 装穷

第三十四章 装穷(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说不上熟悉,但也是见面能认出对方的那种。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苏联派出的军事专家进入广州政府,为国民党北伐和建立黄埔军校出谋划策,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崔可夫在中国就生活了两年。

足迹遍布中国的西南,东南等六七个省份,是苏联的东方事务专家。

当然,崔可夫如果只是这么一些本事的话,根本就不会进入斯大林的视线。作为苏联五大元帅之一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的弟子,反而在国内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别人不知道,崔可夫可是清楚,加仑失踪了,这位红军时期的传奇将领,远东防御体系的创建者,失踪了。

这已经足够了,一个手握百万雄兵的苏联元帅怎么可能失踪?这背后即便不懂政治的人,也多少能够猜测一些其中的内幕。

最后,要么苏联在中亚苟延残喘,要么干脆亡国。

这种局势下,斯大林不得不用军援的方式,来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这背后的意义显然要比援助的本身更加复杂。

成立两个多月的一战区和二战区都没有设立苏联军事协调小组的意思,但前期的一个调查小组已经进入了中国。

带领这支苏联军事小组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出于国际事务上的考虑,这位才晋升上校不久的学院派军事专家,又一次获得晋升,军衔少将。

他的目的地将是中国的华东战场,和重兵集结的华北。

现在的远东方面军名义上的总指挥还是加仑元帅,但是实际上指挥官已经是斯大林的心腹爱将——朱可夫上将。

崔可夫能够被任命为军事调查团的团长,当然有些意外,离开白俄罗斯的时候,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将工作做好,不然回到苏联等待自己的将不再是鲜花和荣誉,而是黑漆漆的牢房和电椅。

他能够被斯大林看重,他的外交经历确实帮了他的大忙。

这次崔可夫从白俄罗斯赶到中国,是来了解中国的军事实力并准确的分析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最后,才出报告,建议苏联对中国的军援,控制在一个能让苏联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这一点来说,崔可夫所做的事更像是一个军事特工,不但要收集蒋介石的军事力量,也不会放过日军的军事力量。

和曾一阳一样,彭总对苏联军事专家的影像不是太好。因为共产国际在很多事件上的偏袒,让不少人蒙冤,更气人的是共产国际的霸王条约,更是让很多其他国家的党内高级领导人,甚至是一国的党的领袖,都是敢怒不敢言。

彭总提出要和40军商量苏联军事专家的接待问题,曾一阳并没有拒绝,虽然他知道来的这个人很牛,即便现在他还没有牛起来,但已经出现在了斯大林的眼中,成为其很看重的年轻将领。

他的发迹在于他是第一批苏联装甲兵作战部队的指挥官,对于苏联的机械化军队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崔可夫,即便不知道二战历史的人,也会多少听说过这个名字。

事实上,曾一阳和崔可夫还有师兄弟的情谊。两人都曾是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生,崔可夫比曾一阳大一届,两人也见过几次面。不过两人的学习方向显然有些不同,崔可夫是东方国际军事事务专业,而曾一阳是多兵种协同作战专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