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之成王败寇 > 第二百三十九章 端倪

第二百三十九章 端倪(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吴帆徽对于这种高高在上清谈的行为,不可能容忍。

清谈误国,这是后来被证明的真理、

平心而论,吴帆徽认为东林书院和复社,成立之初,在针砭时政方面,还是出了一些声音的,可惜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无法抗拒他们自己的身份,他们几乎都是出自于士大夫和商贾家族,因为得不到朝廷的重视,无法展现自身的抱负,内心苦闷,故而聚集在一起,品评朝政,议论时局,他们的出点,看似是为了解决大明王朝存在的诸多问题,可惜一直到大明王朝灭亡,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都没有能够提出来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反,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在护卫自身利益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他们坚决反对征收商贸赋税,他们要求朝廷藏富于民,可是在如何藏富于民方面,他们以士农工商的等次划分,认为征收商贸赋税是舍本逐末,征收农业赋税才是正途。

之所以提出来这样的建议,而且拼死的维护,就是因为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就是士大夫与商贾的结合体,他们相互融合,已经无法区分你我。

这几个名字,吴帆徽是很熟悉的,若是加上河南商丘的侯方域,就是较为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了。

明末四公子都是出自于士大夫的家族,陈贞慧是原左都御史陈于廷的儿子,侯方域是现任户部尚书侯询的儿子,四公子之中的冒辟疆和侯方域两人,与秦淮八艳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侯方域迎娶了李香君,冒辟疆迎娶了董小宛。

当然这个时候,明末四公子还没有很大的名气,侯方域是万历四十六年出生的,现在不过十五岁的年纪,比吴帆徽还要小三岁。

明末四公子真正出名的时间,是在崇祯十三年之后。

但明末四公子都有着一个特殊的背景和身份,那就是复社成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万历年间内阁辅张居正,力主收取商贸赋税,让府库充盈,让大明王朝出现中兴的局面,而万历皇帝也是明白这一点的,坚决征收商贸赋税,著名的万历三大征,所耗费的银两,就是通过征收商贸赋税支撑下来的。

就是遭受到唾弃的魏忠贤,同样力主征收商贸赋税,绝不同意增加农业赋税,魏忠贤出身底层,知道农民的苦,不敢加重农民的负担,但对于商贾是决不留情的。

侯方域后来成为了复社领袖,陈贞慧、方以智和冒辟疆等人,后来都是复社的骨干。

看到这几个人的名字,吴帆徽很快想到了复社和东林书院,也想到了周延儒的提醒。

其实刚刚到南京国子监赴任,吴帆徽已经在国子监感受到了复社的影响,不少的监生,都是三五成群的议论朝政,话语之中,“自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弋或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致泽民,人才日下,吏治日偷,皆有于此”这段话时常会冒出来,要知道这段话,就是张溥成立复社的时候,说出来的话语,也正是凭着这些激烈的话语,复社得到了诸多读书人的共鸣,其力量不断壮大起来。

吴帆徽绝不会同意复社的力量在国子监之中扩展,他对复社的印象不是很好,也是源于参加会试之前的赛诗会,复社领袖张溥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派,让他一点都不感冒。

吴帆徽知道,张溥、吴伟业乃至于陈贞慧等人,都是人才,个人能力的确是不错的,学识方面更是不用说,身处乱世之中,眼看着国家逐渐的衰亡,年轻的读书人热血沸腾,想着奋起,为国家的强盛鼓与呼,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可惜的是,张溥等人也就是读书人,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头脑,他们不知道百姓为什么疾苦,不知道大明王朝衰败的根源在什么地方,而且他们身为复社成员,不仅不能够深入的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陷入到党争之中,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更快的灭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