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百工匠心 > 第214章 打包也是技术活

第214章 打包也是技术活(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但由于包装瓷实,即使箱子落水,因为有油纸隔着,书画最多边角受潮。有时瓷器箱摔下车,裂缝也被减到最小。”

“对于这些损失,途中都有专人记录下来。所谓无一损毁遗失,其实是个统计学概念,并非没有一丝一毫损坏,但完全损坏到不可修复的,只有几十件。与几十万件文物相比,确实近乎于零。”

“要说最难打包的并不是瓷器字画,而是石鼓!”

“听到外面的炸弹声,真是不寒而栗。等到飞机过去,从桌下爬出来时,已是满头满身的灰尘。原来在办事处附近的马路上,落下一颗炸弹,把地面炸开一个大洞,炸得尘土四处飞扬。”“轰炸之后,乐山城区半毁,人员伤亡数千,而转运的文物竟安然无恙。用马衡的话说:这一类的奇迹,简直没有法子解释,只有归功于国家的福命。”

“当时文物众多,价值无法估量,为保证安全,库房的守卫由专门士兵担任。最初由第五师的连队守卫,有一次两个士兵开小差,当逃兵。营长马上召集全连士兵,叫这两人跪在前面,掏出手枪就把其中的主犯枪毙。”

“后来这件事传出去,人们都说博物院原来是个杀人的机关。可见当时军纪严明。”

说到这里菜已经上齐,大家边吃边聊,可能是气氛太沉重,耿宝昌夹起来口菜,笑道:“你可能想象不到,当初为迁移,故宫人光打包就花去半年时间。”

“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4层:纸、棉花、稻草、木箱,有时候外面还套上个大铁箱。这步骤保证运输途中不论翻车、进水,损失都微乎其微。”

“我们记得当时为打好包,曾专门去琉璃厂请来几个古董商号的专家传授方法,对一些易碎的瓷器,还打开入宫时没开封的景德镇瓷器,比照景德镇当时的包装来学习。”

“尽管有高手指导,但如此精密和浩大的打包工程,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摸索和试验。1.3万多箱文物,几乎都是由故宫里的专家、老职工,包括当时的领导亲自动手,每件每箱都非常严密。”

“尤其是占到文物总箱数近1/3的瓷器、青铜器和石鼓,最怕运输颠簸。一般一个瓷盘会被五六个叠放捆绑,先以棉花裹住外侧,再用纸包起来,最后用绳子绑紧,才能装进长1尺、宽50公分、深50公分的特制木箱里。”

“我们亲自经过反复地空中落下试验,确认无误后,才在箱子外面打上当时国民政府和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封条,封条上记载着封存的年月。”

梁海生也放下筷子,继续道:“要说来回上万里路程,没意外是不可能的。比如在乐山就有守卫不小心枪走火,汽车在马路上翻车这样的事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