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 > 第0641章 解试(五)

第0641章 解试(五)(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苏锦一愣,这人也只花了一个时辰便写好了策论,倒也并非自己一枝独秀,苏锦岂肯落于他后,也敲门招呼道:“军爷,在下也要交卷。”

那士兵在贡院当值八年,历经三次科举,也从未遇到开考一个时辰便要交卷的学子,哪个学子不是对文章琢磨不休,力求尽善尽美,不挨到交卷限定时间绝不肯先行交卷,这两位倒好,抢着先交卷了。

士兵不敢怠慢,赶紧去将监考官请来,监考官也很诧异,再次确认之后,吩咐开舍收卷。

苏锦和那举子同时交了试纸,背起考篮在两名士兵的监视下出了考棚。

苏锦出了考棚,顿时心情大畅,清新温煦的空气充满胸腹之间,抬眼望天上一轮半圆皓月洒下万千清辉,月光下贡院中数百间黑魆魆的考棚排列的整整齐齐;考棚内灯光闪烁,无数学子正伏案疾书,为了自己美好的将来,将一个个希望写在试纸之上。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苏锦狡黠的一笑,观点的证明需要典故支撑,可是自己实在是对典故知之不多,在这里胡诌一个典故,看看这些判卷的大儒高才们是否能看的出来。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

苏锦满腹感触,但士兵们却煞风景的很,轻声催促道:“既交了卷,便快请出去,不宜在此地逗留……”

苏锦抬眼看去,那名学子早已大步流星的走向贡院大门,苏锦紧赶几步,追了上去。

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洋洋洒洒数百字的策论一气呵成,中间竟无半分凝滞之处,连苏锦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了。

一般而言这种策论并不强求要有个正确与否的观点,刑罚从严厉或从忠厚本就是非对非错的事情,出题者之意本就是要看看学子们能否自圆其说,无论你支持哪种观点都需要用证据来证明他;所以苏锦引经据典,甚至还和阅卷人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杜撰出尧和皋陶杀人放人的典故来佐证,实在是匪夷所思。

文章写完,苏锦一阵轻松,待墨字晾干糊好姓名之后,时间才过了一个时辰,酉时开考,此刻刚刚戌时;苏锦本想铺好被褥上床休息,但又一想,何必要在这里多熬一夜,不如就此交卷回去,美美的洗个澡睡一觉便是。

想到这里,苏锦赶紧收拾好考篮,趁着门外巡视的士卒脚步声经过的时候刚想敲门招呼,却听隔壁号舍响起说话声:“军爷,在下要交卷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