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文学社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官居一品() > 第1018章 公祭(上)

第1018章 公祭(上)(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按例,谥号都

是在丧礼上公布的。为了等着这两个字,胡宗宪的灵柩至今还停在先贤祠里,让隆庆无法跟他是师傅交代。但隆庆再着急,也只能任其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完程序,饶是他每天派人催促,等谥号报上来时,也已经进了腊月。

晚点就晚点吧,隆庆压下火气,打开奏本一看,登时又气不打一处来了……原来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竟然给定了个‘襄愍’。后面还有注释曰‘甲胄有劳曰襄,使民悲伤曰愍’,后面还有一大通的解释。然而隆庆不愿看那么多废话,他最近批了那么谥号,自然知道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文臣有军功曰襄,不得善终曰愍。这两字联起来,即是说‘此乃一立有军功,不得好死的文臣。’要说这是对胡宗宪一生的概括,似乎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这是礼部和翰林院的人,反复权衡后的决定……他们既不愿意得罪沈阁老,更不愿意得罪徐阁老,便用这个谁也挑不出毛病的‘公正评价’,让哪边都挑不出毛病来。然而这个美谥泛滥、谥号贬值的年代,此等不带感情的平谥,本身就是一种贬损,让皇帝如何拿得出手?

隆庆将奏本打回内阁,命有司再议,为了避免某些人阻塞言路,蒙蔽圣听,他还特意下旨,命在京官员,乃至各省地方官,也可以提出各自的意见,务必给胡宗宪一个,禁得起历史考验的评价。

一句话又把隆庆的情绪打击下去,叹气道:“唉,沈师傅真太委屈了,朕又无能,连他一点小小心愿都完不成,实在是往他伤口上撒盐。”

“唉……”陈洪也陪着隆庆叹气起来。他知道皇帝说的是胡宗宪谥号一事。

当初隆庆把这事儿看得太简单了,还敕令礼部一天就要给出结果。但实际情况是,这个谥号定的,要比女人生孩子还难产……

上谕下达的当天,礼部尚书赵贞吉,就上书说:‘谥号给定,关系对已故官员一生之评价,要对史书和公道负责,必须慎之又慎。应先征询百官的意见,由翰林院初议,再交内阁议定,最后由皇帝颁布。’

对此隆庆十分无奈,因为赵贞吉虽然说的不错,但谥号发展到本朝,基本上已经滥了,非但没有恶谥不说,且成了装点高官灵位的必备品……基本上三品以上,没有犯大错误的官员都能得谥。加之隆庆新朝,为前朝建言得罪诸臣平反,所以出现了谥号大批发的现象,所以隆庆就从没把给谥这档子事儿,看得多么了不起。

朝野上下都看出来了,皇帝这次是铁了心,要和内阁对着干了——然而大部分京官仍不看好隆庆,认为就像他之前数次和内阁对抗,最后无一不是皇帝以低头认输为结局一样,这次的结果,也不会有两样。

虽然京官大都缄默着,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从南京、从东南数省,八百里家里传来的奏本,却向雪片般的飞到司礼监!对于给胡宗宪定谥一事,东南的官员士绅,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积极。他们纷纷借此机会,公然为胡宗宪讼冤,也第一次将东南官民对胡宗宪的真实感情,展现在天下人眼前。

皇帝想得太简单了,或许给别人定个谥号,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对胡宗宪这种身具大是大非的争议人物来说,谥号如何,不仅关系到他本人的盖棺定论,还会影响到许许多多活人的命运,甚至有可能会左右朝局。

因为谥号产生的全过程‘请谥、议谥、定谥、赐谥’,至少名义上,是要经过群众讨论,政府裁定,最后由皇帝颁布的,可以看作对这个人的历史评价,要比任何圣旨、廷寄上的说法,都更具有公信性。

如果给胡宗宪以美谥,那他就是再无争议的正面人物,美谥程度越高,他的历史评价也就越高,这当然会让那些曾经侮辱过、迫害过他的人寝食难安了……胡成了好人,他们就是坏人,胡的形象越高,他们的形象就越差,甚至会失去道德的高度,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所以只要有千分之一的可能,他们也不会让胡宗宪这么容易得谥,最起码也不能让他得到美谥。

※※※

虽然很清楚百官这点小心思,但礼部拿规矩说事儿,皇帝也没有办法……大明朝的政治体系发展到现在,对于一应政务,皇帝只有最高的决策权,如果插手下面的具体事务,是要狠狠挨骂的……所以他不能越过礼部、自己翻翻《谥号表》,给胡宗宪定谥,那样即不符合程序,还会被胡家人视为羞耻,不会领他的情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